?
首页 视察调研 提案工作 议政建言 社情民意 党派团体 县(市、区)政协 领导讲话
委员风采 规章制度 文史资料 理论研究 他山之石 政协知识 艺术之窗
当前位置: 首页 > 文史资料 ?关键字:     
?

梧州女中狮寨办学记

龙圩区政协委员 叶 扬

作者:     日期: 2016-1-12    来源: 梧州政协网

 

梧州女中是民国时期广西一所鼎鼎有名的中学,后来发展为梧州三中,这所扎根于梧州市区的中学却有一段在狮寨办学的历史,前后有一年时间。曾在狮寨借读于女中的陀梦庚生前回忆起这段时光时说:“这是一段难忘的历史。之所以难忘,就个人来说,是我命运的转折点,就学校来说,则是完成使命于危难之时的一座丰碑。”

梧州女中全称为广西省立梧州女子中学,前身为苍梧城厢公立初级女子师范学校,创办于1912年8月,1926年5月奉省政府命令改为广西省第一女子师范学校。1929年和1934年先后改名为广西省立第一女子中学和广西省立梧州女子中学,1945年复改为广西省立女子师范学校。解放后1950年称省立梧州女子中学,1956年秋增招男生,改称梧州市第一初级中学,1959年改称梧州市第三中学至今。该校为广西最早创办的女子中学,历史悠久,享有盛誉,被编入《教育大词典》和《中国名校》两书。
      治学有道,德教长昭。梧州女中(女师)是优秀妇女的摇篮,培养出了李素秋、陈丽馨(卿)、黎洁霜、梁秀恒等一批学运先驱,也涌现出了如陈佩珍、叶肇盅、李丽贞、陈安妮、英宝贤、方婉华、邵若莲等一批为全国各地和梧州的改革开放挑起大梁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据统计,1926年至1956年间,从梧州女中(女师)毕业的先后有120个班约5000多个女生,成为中国第一代有文化的新女性。
      说到梧州女中,人们自然不会忘记她的校长何予淑女士。在梧州的教育史上,这是一个可以和马君武相提并论的人物。1948年9月28日,何予淑因劳累过度肺结核复发,医治无效在梧州病逝,终年50岁。这位在梧州女中(女师)服务了20年的校长去世,梧州市将近3000人列队送殡,长长的队伍排了将近一公里。桂林、广州等地的女中也为她举行了追悼会。何予淑女士一身扑在教育事业上,终身未嫁,没有后代,她的墓地位于塘源云楼洞南山。每年的清明节,市三中的青年教师都会去到她的墓地,献上亲手扎好的花圈,表达全体师生的深切怀念和无限崇敬之情。1992年5月,在梧州市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何予淑科学馆在梧州三中落成。如此备尽哀荣,是对她鞠躬尽瘁的一生难以忘却的纪念。相信再过千百年,荒草也不会掩埋梧州教育战线上的这座丰碑。
      何予淑(1899~1948),字若愚,女,祖籍广东高明,生于梧州书香世家。其父何伯耆,为粤桂名士,曾任苍梧县修志局编纂。

1925年秋,在广西省立第一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任上的何予淑到北平国民大学深造,获经济学士学位。1929年7月,复任女师(后改为女子中学,即市三中前身)校长。她延揽名师,严谨治校,开创女子职业教育,重视女子体育运动,学校各项工作有声有色。她亲笔题写“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的校训。常常教育学生“不做花瓶,不做寄生虫”。她以兴学育才为己任,不计较个人得失,常以私囊办公益事业。把全部精力放在发展教育事业和妇女儿童工作上,赢得师生的爱戴和社会人士的尊崇。

抗战期间,梧州经常遭受日机轰炸。何校长为了莘莘学子不至于失学,曾带领全校师生数次疏散迁校:首迁藤县,继而象县(今象州县),融县(今融水苗族自治县),再迁苍梧狮寨。如此频繁搬迁,可以想见当时女中对下的四坊后街码头是怎样的一种场面,和蚂蚁搬家差不多吧,以致老梧州把这一码头称之为女中码头。
   1944年梧州沦陷时,何予淑先安排教师带领一批社会难童暂往苍梧大坡乡避难,自己则带领师生疏散到狮寨乡上课,并宣传抗日,使师生在抗日救国的大课堂里经受教育和锻炼。

狮寨与六堡相连,是苍梧最偏远的山区镇,自然有利于躲避战乱。那时,交通以水路为主,从梧州沿桂江上航一百华里到长发,再从长发沿龙江河上行五十华里才到狮寨。从梧州到长发的交通工具主要是木帆船,从长发到狮寨则是特造的龙江船,宽底翘头,便于在浅滩行使。船上滩时,船工须下水用木杠扛船前进。梧州女子中学疏散到狮寨时的大量物资,如图书、仪器,以及教职员工的家私什物,亦是用木帆船从桂江运到长发,再从长发用龙江船运到狮寨的。

如此转转流徙,校舍、经费的筹划,衣服、粮食的筹措,师生员工的安全,千头万绪,困难重重,均赖何校长擘划周全,遇事处理得宜,加以师生互相支持,团结一致,致使图书、仪器绝大部分得以保存,所到之处弦诵不辍。在四处搬迁办学的特殊时期,还兼收男青年借读,为国家培养人才做出贡献。同时,自抗战军兴,何校长本着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意旨,在师生中组织“战时服务团”,奔赴前线抢救伤员;赶制棉衣购置线袜寄送前方将士;演剧宣传救亡,筹款支持抗日……

当年,梧州女中搬迁到狮寨的落脚点就在圩镇上(狮寨粮所一带),租用民房作为教室和教职员工宿舍。为弥补教室的不足,还在今称为文化街的地方用竹木搭盖一长列许多间教室。梧州女中在当地招收男青年借读的消息传开后,在京南、长发、狮寨、六堡一带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一些有志青年纷纷相约到女中就读。京南镇的陀梦庚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进入女中读书的。据了解,在狮寨办学的女中,从初一到高三,各年级学生多则三四十人,少则七八人。学生来自各个方面,一是逃难到京南长发狮寨的城里人,一是从当地招收的新生和插班生。在陀梦庚写的《借读琐忆》一文里,我们得以知道,李品仙的六个子女也在此读书,陀梦庚和李沅骥和李沅薇还是同班同学。陀梦庚有词一阕记述此事,其中有寄李沅骥句:应记当年狮子寨,共读仓皇时候。

至于风云人物李品仙为何会把子女托付给这样一间学校,理由或许是:这是一间真正传道授业并领风气之先的学校,同时也是安置好子女以便安心抗日的需要。无论怎样,从梧州女中走出去的李家兄弟姐妹后来都学有所成。陀梦庚也成了当地著名的文化人,参加工作后担任过容县专区《大众报》编辑,桂平木乐高中教师,玉林地区《金田》文学杂志编辑,奖掖培养了一大批文学青年,出版了《莽园秋梦》、《桂水情缘》等专著。退休返乡定居后,陀梦庚还专门抽空探访狮寨,写了数篇反映狮寨风情的文章。这前因,就是他在狮寨借读于梧州女中时种下的吧。

梧州女中是1944年9月迁到狮寨办学的,1945年5月德国无条件投降后,预示着日本帝国主义即将败退,学校很快就会迁回梧州,逃难的人们很快就会返回家园。为此,学校师生组织了庆祝游艺会,演讲、唱歌、跳舞,欢声笑语响彻云霄、弥漫山野。从大的方面来说,欢喜是不言而喻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心里存在隐忧,不知如何是好?那就是当地插班借读的人,因为各方面的原因,他们为是否跟到城里读书而犹豫。1945年8月,梧州光复后,女中搬回了梧州,结束了在狮寨前后一整年的办学经历。

梧州女中在狮寨的一年,虽然办学时间不长,但狮寨的莽莽群山却给了她庇护,给了她暂时安定的教学环境,不至于在梧州那样狼狈——在防空洞口上课,以备随时躲避日本飞机的轰炸。女中也为狮寨注入了难能可贵的文化因子和家国情怀。在这个偏僻的山乡,女中的到来,刷新了狮寨教育的档次——这里一早就有过高中教学。在此受教的山乡学子,也因有了这段特殊经历和教化,带动了大山深处的文明进步。

梧州女中校门

                                                                                                            龙圩区政协委员 叶 扬

?
    
    
版权所有:be365备用网址 桂ICP备13002354号-1 梧公网安备:45040502000038号
技术支持: 梧州零距离网站  广西网警虚拟岗亭